1976年唐山大地震惨烈回顾与现代城市建筑垃圾围城问题探讨
- admin
- 2025-01-23
- 钢结构资料库
- 323浏览
- 0评论
镜头1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 23秒后,唐山化为废墟,超过20万人被永远压在废墟下。悲惨的一幕中,幸存者慌忙从钢结构建筑中逃出。透过他们身上覆盖的灰尘,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极度的恐惧和悲伤——这是热门电影《请将你的生命交给我》的一个镜头重演了当年的场景。
镜头2
现代城市的周围,只要你稍加留意,你就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混凝土块、碎砖、废木料、厨余垃圾和电器垃圾等堆积起来的“垃圾山”,此外还有来到这里的拾荒者。为了“寻宝”,那里也有各种挖掘机在不停地工作……在当下的中国,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在很多大城市的周边,建筑垃圾的“围攻”已经变得难上加难。摆脱。
射击三
想想一百年后,中国的经济社会会非常发达,城乡基本没有差别。想象一下,当时刘万忠 中国钢结构协会,许多已经到了使用年限的高楼大厦正在陆续被拆除。不同的是,部分钢结构建筑得到有序回收,而大部分砖混建筑却被拆除,人们指着废墟抱怨:就是那些混蛋,搞砸了一次,害了几百年。 !
一段时光穿越,三个场景再现。众人看到,里面的钢结构要么屹立不倒,要么“变废为宝”井然有序。
不该存在的10倍差异
当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全民共识时,钢结构建筑首当其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仍严重滞后。
中国企业报记者前不久在一次研讨会上了解到,在日本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占全部建筑的50%以上,而在中国,钢结构建筑的比例不足50%。所有建筑物。至 5%。
5%到50%的巨大差距是目前国内建筑行业钢结构使用情况的基本反映。这也意味着我们周围每天正在建设的民用建筑的“主体”仍然是钢筋混凝土和砖石结构。
与此相关的另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每年新建工程量最大的国家。有人测算,如果每年新建20亿平方米,将消耗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因此,传统建筑业占碳排放总量的50%,远高于交通运输和工业。场地。
建筑能耗已引起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因此,早在两年前,国务院就印发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单位GDP能耗每年下降3.9%的目标。从2014年到2015年。截至目前,我们无法验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情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钢结构建筑的推广是对这一行动计划的极好回应。
与混凝土房屋相比,钢结构房屋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该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却困难重重。 ”中国钢结构协会原秘书长刘万忠表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不仅停留在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上,而且还因难以突破既得利益壁垒而受阻。 。
比如在房地产行业,已经建立多年的混凝土建筑行业,可以给房地产开发商带来更低的建筑成本和更熟悉的施工模式、管理方法和操作方法。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这种他们所熟悉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依然能为他们提供稳定、持续的经济效益。因此,房地产开发商没有动力去了解、开发、购买更加节能环保的钢结构住宅系统。
开发商的被动抵制是钢结构建筑推广缓慢的主要原因,但钢结构建筑未来仍普遍看好。我国提出了“力争10年左右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使用比例30%”的具体目标。住建部提出,到2020年,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作用。示范和引领。
每年的建筑垃圾可毁坏38个西湖
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相当于给钢结构等绿色环保建筑行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是大势所趋。
与建筑业相关的“大势”有很多,但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是节能环保,二是供给侧改革。
据上述统计,目前我国95%以上的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和砖石结构。专家表示,钢混建筑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是综合性的。
据统计,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早在4年前就达到15亿吨。据悉,1万吨建筑垃圾需要2.5亩土地。按年产量15亿吨计算,我国每年建筑垃圾将占地37.5万亩,而杭州西湖占地约9750亩。以此数据计算,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可以填满38个西湖。
除了占用物理空间外,混凝土建筑从施工、运输、浇筑、成型,到拆除后的堆放、清理、填埋回收,都会对空气、水、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建设模式,显然与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的期盼背道而驰。”作为中国钢结构“第一人”,杭萧钢构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表示,与混凝土住宅相比,以钢材、金属为主要原材料的钢结构建筑在建筑结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原材料回收。
数据显示,在钢结构建筑领域,型钢的回收率可达90%,而钢筋和铝材的回收率分别为50%和95%。钢结构建筑主要结构材料回收率达90%以上,较传统混凝土减少废弃物排放60%。
据介绍,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钢结构建筑基本不产生建筑垃圾。
单银木介绍,钢结构建筑采用装配式建筑模式。施工期间只有作业,无污染。从钢结构建筑平均建筑寿命80年来看,即使拆除,钢结构建筑仍然可以实现较高的回收率。 ,实现钢筋、型钢、建筑玻璃、铝材、木材等原材料的循环利用,从根源上杜绝“建筑垃圾围城”。
关于供给侧改革,说来话长。简单来说,一方面,国家钢铁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基础建设所需的钢材量仍然很大。两者之间是改革的空间。
我国每年生产的钢材约有50%用于建筑领域。钢结构建筑的推广将成为钢铁等相关企业的强劲“催化剂”。长期从事钢铁行业和钢铁企业战略研究的高级工程师迟敬东表示,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推动钢结构建筑的发展,不仅能缓解钢铁产能过剩,还能促进钢结构建筑的发展。整个生命周期的回收。这样,把“废旧”钢铁资源储存起来,实现“钢为建筑”、“钢为民”、“钢为子孙后代”的战略目标。
我们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骂名”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记者发现,我国建筑节能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30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发展绿色建筑。然而,现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尤其是在钢结构推广方面,声音大,步伐慢。
“钢结构的推广关系到政府的公共目标,因此政府不仅要加大政策推动,还要促进产业融合。”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秘书长刘哲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钢结构行业发展动力还不够,速度还不够快。一个重要瓶颈是缺乏产业链配套的国家标准。
据介绍,钢结构建筑涉及支撑梁、柱、墙、地板、门窗等各种结构和构件。如果长期难以实现标准化、连接、组装,钢结构建筑“快捷、经济、可靠”。很难充分体现“美观、舒适”的特点。此外,刘哲还分析说,由于国内对钢结构行业的了解有限,很多人误认为钢结构成本过高,这也阻碍了钢结构建筑的推广。
“事实上,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钢结构建筑的造价比钢混建筑更有优势。”杭萧钢构总经理郭立祥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举了“10亿元地产项目”的例子。在传统模式下,开发周期需要3年,年利率为13%。项目总利息费用约1亿元。按10%的利润率计算刘万忠 中国钢结构协会,该项目建设期三年,可实现利润1亿元。新模式下,项目开发周期仅需1.5年。按同年利率计算,利息成本为1亿元。约5000万元,节省利息5000万元,相当于利润1.5亿元。不仅如此,工期的缩短还减少了项目管理、人力服务等各方面的成本支出。
通过数据对比,郭立祥认为,推动钢结构发展,企业需要技术取胜,行业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
据介绍,杭萧钢构作为国内“工业化绿色建筑集成专家”,两年前就自主研发了“钢管束住宅组合结构体系”。这项集成了66项专利的新技术,通过“模块化设计、标准化制造、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定制化开发”以全新的商业模式改变了整个建筑行业,从而成为行业领先者。 “极客”。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钢结构行业仍有充足的市场空间。不过,专家指出,钢结构行业要想化优势为胜利,一方面钢结构企业必须用效率和技术为自己说话;另一方面,钢结构企业要以效率和技术为自己说话。另一方面,行业主管部门也应该积极引导,否则也会落下同样的“历史骂名”。
-结尾-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建筑环保回收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若要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共创和谐网络环境。
转载请注明 : 文章转载自 » 麦子二手钢结构 » 钢结构资料库 » 1976年唐山大地震惨烈回顾与现代城市建筑垃圾围城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