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钢结构资料库 > 正文内容

广州建筑连续三年登财富世界500强 逆势增长展现中国建筑业韧性

改革开放后的 40 多年间,中国的建筑业巨头一直凭借着快速扩张的城市化进程而不断发展壮大。这种良好的态势一直延续到了 2020 年,“三道红线”把无数的房地产和建筑企业都带入了寒冷的季节。

然而,北风的怒号无法熄灭那温暖的阳光。2021 年,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也就是“广州建筑”,依旧在逆势中不断生长。它以 1841 亿元的营业收入以及超过 30 亿元的利润,首次成功进入《财富》世界 500 强榜单。过了一年,广州建筑再次登上该榜单。2023 年,广州建筑再次创造新纪录。它取得了 2,640.78 亿元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为 40.26 亿元。连续三年登上《财富》世界 500 强榜单,在榜单中位居第 380 位。在全球工程与建筑行业中排名第 12 位。从艰难的外部市场环境里成功突围出来。进入了全世界工程与建筑行业的第一梯队和第一方阵。

广州建筑连续三年上榜《财富》世界500强

2017 年时,广州建筑的营收规模为 400 多亿元。到 2022 年,其营收规模大幅增长至 2600 多亿元。在这傲人进步的背后,广州建筑始终坚信“人才是第一资源”。于是,他们培养并组建了一批专家团队,其中包括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广东省勘察设计大师以及岭南英杰等。他们聚焦于技术发展,坚持锐意创新,坚定不移地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技术创新·构建工业化全产业链‍‍‍‍‍‍‍‍‍‍‍‍‍‍

一栋建筑的诞生到消亡过程,需从投资开始,接着通过施工来落地,最后以回收作结尾。传统建筑企业在这一链条中通常仅涉及施工这一环节,其具有成本高的特点,沟通也存在困难,利润较低,风险较大等一系列状况。为摆脱旧有模式的束缚,广州建筑以“广建方案”和“广建智慧”为引领理念,持续推动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的升级。公司努力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涵盖投资、研发、设计、生产、物流、施工、检测以及运营、回收等环节。此战略性举动为广州建筑开拓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广州建筑在广州市黄埔区西基岛上打造了华南地区规模最大且技术最先进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湾区智造”。在这里,建筑在 MiC 模式下被分解为多个模块,这些模块在工厂里完成建筑、结构、机电以及装修等一体化的预制和验收工作。之后,模块被运输至现场进行拼装,拼装完成后即可投入使用,切实做到了“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香港近年来大力推动“MiC 模块化建筑”的应用,因为“MiC 模块化建筑”能大大节省人力资源成本,也能缩短工期。目前“湾区智造”承接了全国首栋 MiC 超高层模块化建筑,与传统模式相比,工期有大幅度缩减,人力资源成本也降低了,现场废弃物减少了,噪声也变小了。

湾区智造

广州钢结构建筑_广州钢结构_广州钢结构

“湾区智造”取得了成功,它只是广州建筑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的一个体现。近些年来,广州建筑全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装备制造创新中心(金博园区),而“湾区智造”恰好是“金博园区”得以落地的关键项目。此外,广州建筑还与梅州、茂名、清远等地的政府商议投资建设产业园区,以引入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上下游产业。金博园区入选了全国首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今年 4 月,国家领导人给出了重要指示。该指示寄望广州能够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且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的作用。毫无疑问,金博园区的建立,标志着广州建筑在粤港澳大湾区迎来了新的起点。金博园区是高端装备制造创新中心,它配备了工业 4.0 全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能达到 20 万立方米的 PC 构件。这些标志性工程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工业化建设方面也有瞩目成果,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持。广州建筑积极打造产业合作发展示范区,为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相互贯通提供了良好平台。公司与各方一同开发产业合作示范区,致力于构建产教融合的基地,对产业高端人才和行业工人进行培养,使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能力得以提升广州钢结构,从而助力形成世界级新型工业化的产业集群。

数字进行转型,致力于搭建起数字化的新生态圈。

2017 年,国家领导人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广州建筑率先响应,成立了数字建造研究院,积极对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 和 BIM/CIM 等新兴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进行探索。这些前沿技术得到应用,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前景。技术创新带来全产业链构建,这是广州建筑在建筑产业宽度方面的探索;而数字化转型则是广州建筑对建筑产业深度的一次发掘。

广州建筑在承建的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以下简称南沙医院)中运用全过程数字化技术,是为了验证这次发掘行之有效。通过运用该技术,能确保工程信息数据贯穿整个项目建设周期,能优化工程建造动态管理过程,还能全面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管控力度。这使得工程项目具有多组织、多专业、多层次的特征。在多方合作的情形下,工程项目依然能够实现精细管理,也能够实现效率协同。

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项目

其中,数字建造研究院与华中科技大学丁烈云院士团队展开合作,推动了 BIM 轻量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此技术被用于构建绿色可持续的绿色建筑。广州建筑还自主研发了以 BIM 技术为基础的 EPC 项目管理平台,管理人员能够借助该平台的在线化和可视化功能进行便捷的管理。平台能够通过信息采集技术,对现场的人员等进行管控;平台能够通过 GPS 定位设备,对现场的设备等进行管控;平台能够通过视频监控图像采集等技术,对现场的材料等进行管控,从而对现场的人员、设备、材料、安全、质量、环境进行全面管控,降低项目风险。

此外,全息投影技术和 VR/AR 技术在广州建筑的日常生产中被广泛应用。比如以南沙医院为例,广州建筑在项目现场搭建了一个大型的全息投影展示区。这种三维影像技术基于光学原理,能够将医院的设计理念、建筑特色、施工过程等内容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建筑物仿佛悬浮于半空之中,给观众带来极为震撼的体验。同时,广州建筑在现场设置了专门的 VR 体验区,用来弥补全息投影不能展示建筑物内部的不足。业主能够在这里戴上 VR 眼镜,在系统里随意地切换墙面颜色、地板材质、家具风格等装修元素,实时看到不同方案的效果,进而与设计师进行沟通和修改。这样既降低了传统样板间的建造成本,又提高了业主的满意度和参与感。

广州钢结构_广州钢结构建筑_广州钢结构

而这些,仅仅是广州建筑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投入的缩影。今年截至目前,广州建筑开发出了 30 余种智能传感器,还开发出了 20 余套建设工程信息化系统平台。重点研发了广州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以及基于 DFMA 和 MiC 的数字协同平台、BIM 正向设计协同平台、智慧工地平台、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数字化系统等平台和系统广州钢结构,这些平台和系统在多项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广州建筑会持续把数字建造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向前推进。它以工程项目作为依托,将项目的重难点和数字化应用需求结合起来,把典型应用场景挖掘出来,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起来,从而全面引领建筑业朝着新型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的方向进行转型。

产业进行升级,这关乎着广州建筑的未来愿景。广州建筑在产业升级的推动下,有着其独特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产业升级将为广州建筑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影响着其未来的走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广州建筑近几年一直致力于在技术创新和数字转型领域深耕。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日子。2023 年这一年,广州建筑有两项工程荣获土木工程领域的“詹天佑奖”,还有五项工程荣获中国市政工程的最高质量水平评价。广州建筑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梁湖清以及属下一建集团的副总工程师卢德辉带领的团队获得了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前文提到的“湾区智造”获得了 1 项杰出宜居城市建筑贡献大奖和 2 项宜居城市建筑贡献金章。

图展示的是广州市资源热力电厂项目,该项目有广州建筑参与,并且荣获了第十九届詹天佑奖。

图展示的是广州市轨道交通 14 号线一期工程,该工程有广州建筑参与,并且荣获了第十九届詹天佑奖

毫无疑问,“质”与“量”一同进步正是近年来广州建筑快速发展的主要旋律。冬天即将来临,产业升级无疑是建筑业以及全部传统行业面临的最终难题。广州建筑公司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领先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它持续进行探索和创新,这种步伐会持续引领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并且能为构建更美好的城市以及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与智慧。

您想看的: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