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虹连天堑织经纬:中国跨海大桥建设成就与港珠澳大桥通车影响
- admin
- 2025-04-26
- 钢结构资料库
- 507浏览
- 0评论
中新网北京 9 月 14 日电:“飞虹”将天堑相连,编织经纬;“珠联璧合”之景映照在神州大地。
记者 左宇坤
胶州湾宽约 28 公里;湄洲湾宽约 30 公里;泉州湾宽约 42 公里;伶仃洋宽约 65 公里;杭州湾宽约 100 公里。
曾经难以跨越的是海上的天堑,如今,除了有着无垠无际的碧波之外,还有着一座座既坚实又宽阔的跨海大桥。
勾连天堑、编织经纬,海上架起天路网
跨越江河,穿越湖海,穿过峡谷,联结群山。当下,一个个世界级的桥梁项目正在我国的天南地北蓬勃发展。
珠江畔,南海滨。2018 年,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其总长约 55 公里。此桥使得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的人流、车流、物流紧密相连。大湾区内要素流动变得极为便利,发展空间也更加广阔。
风暴之域乃强者的战场。在 2020 年,我国首座跨海公铁两用桥,也就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凭借着坚实的身躯稳稳地“定住”了风暴海域。它的体量极为庞大,在跨海大桥中创下了之最。
2022 年 8 月,我国首条跨海高铁即新建福厦铁路全线铺轨贯通。踏上新的征途,我们砥砺前行。这开创了我国高铁海上建设的先河,也为解决东南沿海地区铁路“瓶颈”制约以及构建现代交通新格局补上了一块重要拼图,实现了“跨海不减速”。
公路大桥、公铁两用大桥以及高速铁路桥都有涉及,从跨江大桥到跨海大桥也都包含其中。多种新型桥梁结构和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造就了我国在跨海大桥建设方面的新速度。
港珠澳大桥。 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飞虹载入幸福来
15 年前,李新国刚从厦门大学毕业,他乘坐火车来到福州创业。他觉得 13 个小时的颠簸路途太耽误时间了。随着福厦铁路的开通,他在福州和厦门之间开启了“双城生活”。他说只要两个小时,当天就能往返,实在是太方便了。
福厦高铁速度更快,这让李新国的期待增添了一分。福厦高铁通车之后,福州到厦门的行程能够缩短到 1 小时以内,从而为打造福建沿海的“一小时经济圈”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原来去澳门一天仅能跑一趟,如今一天能够跑四趟;从香港机场走的航空货,原先得提前两天抵达香港仓库,现在通过大桥只需提前半天。对于在珠海从事跨境电商工作的郑太龙而言,港珠澳大桥带来的最直观感受为:运货花费的时间变少了,收益变得更高了。
粤港澳大湾区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它是家的一种扩大与延伸。既要实现硬联通飞虹钢结构,又要实现软联通,这是高质量建设大湾区以及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所必须要走的路径。“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处在加快形成的过程中,并且已经基本构建起了“1 小时生活圈”。
在福建,杨朝平出生于平潭苏澳镇梧井村。他还记得小时候的事,那时他跟着父母从平潭前往福州探亲。他们先从家里坐上拖拉机来到码头,接着乘坐轮渡抵达松下镇,之后又转乘汽车前往福州市区。整个行程至少需要 12 个小时。由于从小就晕船,所以杨朝平“特别害怕去福州”。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的公路段开始通车试运营了。这为平潭增添了一条通道,这条通道的设计时速是 100 公里,是六车道的高速公路通道;同时还有一条时速 200 公里的铁路通道。众多的大道一直向前奔驰不停,将各个地方联通起来,促进交流,也传递着人们的乡愁。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 王东明 摄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挑战“建桥禁区”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它也是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跨海大桥,还是世界行车速度最高的跨海铁路,亦是世界最大跨度的跨海峡公铁两用斜拉桥,更是世界上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跨海大桥的建设难度极为巨大,建设过程十分漫长,那么,为何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们要一次次跨越那茫茫大海呢?
从某一角度而言,港珠澳大桥是个很受欢迎的事物;然而从工程建设的难度方面来看,它又是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中交公规院总经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设计师刘晓东表示,在半刚性结构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得以成功建设。
建设中的深中通道有世界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伶仃洋大桥,它将通过人工岛与世界首例特长双向八车道海底隧道紧密联合在一起。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的沉管段长度约为 5 公里,它由 32 个管节以及 1 个最终接头构成。各个管节如同拼积木一般,实现了“海底牵手”。然而,单个管节的体量足以与一艘中型航母相媲美。中交公规院的副总经理、深中通道的总设计师徐国平进行了介绍。正因如此,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大规模运用了钢壳混凝土结构。
跨越大海存在一定难度飞虹钢结构,这种难度不仅体现在长度和跨度的突破上,还体现在海洋自身给人们带来的“挑战书”上。
福建省平潭县一带,每年六级以上大风的天数超过 300 天,风势很大,海浪也很急促。中铁大桥局平潭海峡公铁大桥项目总工程师王东辉表示,恶劣的气候条件以及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使得这里曾经一度被称作“建桥禁区”。
中铁大桥局为克服恶劣自然环境,在大桥施工时采取了钢桁梁整孔全焊接制造的方式。先在工厂进行整体制造总拼,接着历经约 1000 公里的海上运输到达桥位处,再通过现场海上浮吊进行整孔架设。这一做法在国内属于首创,填补了我国斜拉桥大节段钢桁梁整孔吊装架设的技术空白,实现了钢桁梁桥梁架设施工从单片架设到整节间架设,最后到整孔架设的一个飞跃。
中铁大桥局花费 3 年时间打造出“大桥海鸥号”自航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这起重船的起重能力达到 3600 吨,其起重能力相当于 2400 辆小轿车的重量。该起重船的主钩起升高度达到 110 米,此高度相当于 39 层楼的高度。并且,“大桥海鸥号”是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双臂架起重船。
我国首座跨海高铁——福厦高铁。 供图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不久前,安海湾特大桥的最后一段轨道完成了铺设。这一事件标志着我国首条跨海高铁——福厦高铁,在通向开通运营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安海湾特大桥由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负责建设,它是新建福厦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在长达四年多的建设过程中,大桥建设者们先后攻克了诸多施工难题,包括潮汐区钢混组合吊箱围堰、大直径深水桩基、主塔钢锚梁定位等。泥沙分离器,这是安海湾特大桥施工采用的一种技术。混凝土超灌提醒仪,也是施工中运用的。超声波检孔仪同样在施工中被使用。智能温控系统,亦是安海湾特大桥施工所采取的。安海湾特大桥施工采取的最新桥梁施工技术、工艺多达 10 余种。
蓝图缓缓展开,建设正热火朝天。众多大桥最终化作我们脚下坚实的道路,踏上这些海上天路,我们跨越的不仅有大海,还有前往一个共同未来的征程。
港珠澳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若要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共创和谐网络环境。
转载请注明 : 文章转载自 » 麦子二手钢结构 » 钢结构资料库 » 飞虹连天堑织经纬:中国跨海大桥建设成就与港珠澳大桥通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