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钢结构资料库 > 正文内容

建筑物防雷分类指南:如何根据GB50057-94规范确定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

1、防雷分级问题: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击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并根据防雷要求,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防雷建筑。具体是根据建筑物是否处于易燃易爆场所或火灾危险环境;是否是国家、省、市三级重要办公场所,或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否处于易受破坏的地理和地质环境中。防雷类别根据雷击地点、是否为偏僻荒野中的高层建筑等来划分。根据新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规范》的相关规定钢结构接地网,滚球一、二、三级防雷建筑物半径分别为30M、45M、60M。滚球的半径越小,保护范围越窄,被保护的建筑物越安全,被雷击的概率越低。因此,凡是易燃易爆场所、重要办公场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或孤立荒野的高层建筑均属于一、二类防雷建筑。

2、接闪器和引下线问题: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接闪器都采用避雷针、防雷网、防雷带。有时当需要保护大面积区域时,可以使用防雷线。从事环境防雷工作时,可以采用CA-A3避雷器或法国高级避雷针进行防护。一般情况下,除第一类避雷建筑物需采用独立避雷针、独立接地极保护外,其他类别均可采用针状、网带保护,且接地极可联合安装。防护范围的计算可分别根据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滚球半径进行计算。采用GB50057-94规范绘图方法验证受保护建筑物是否保护无间隙。另外,不同的防雷类别,引下线与电网的距离也不同。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距离分别为12米、18米、25米。天空网格的间距一类为5×5米或6×4米,二类为10×10M或12×8M;第三类是20×20或24×16M。

3、接地极及接地极接地冲击电阻问题:如果建筑物的防雷接地极为独立接地极,一般应距建筑物基础地面至少3M;如果是通信用独立接地极,要求距建筑物20M,接地电阻<4欧姆。除第一类防雷建筑属于0区和1区,采用独立避雷针和独立接地极保护外,其他类别一般均采用联合安装接地极的方法,特别是框架结构建筑应采用联合安装接地极的方法。使用自己的避雷针。地基是用来共同架起天涯海角的。一、二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冲击电阻<10欧姆,三级防雷建筑物的接地冲击电阻一般<30欧姆。但如果与接地极共用进行感应雷防护,此时的大地抗冲击能力也应<10欧姆。如果建筑物本身与通信地共用一个接地极,此时的接地冲击电阻应<1欧姆。

4、均压环的设计和施工问题:均压环是隐藏在建筑物外墙内的一条封闭的水平防雷带。一方面与外墙上所有引下线焊接连接,另一方面与外墙上所有金属门窗、玻璃幕墙连接,传递雷电流它们通过均压环和引下线接收。其作用是将雷电流引入大地消散。一、二、三级防雷建筑均压环安装高度分别为30M、45M、60M,每三层(相距12米)安装一个均压环。

5、电子设备的等电位处理:等电位处理是用金属导体将设备的金属外壳与接地母排连接起来。等电位处理的目的是消除电位差。因此,所有引入室内的金属管道和电缆屏蔽层在不同防雷区之间均应进行等电位处理。另外,室外所有相互交叉或平行敷设的金属管道,如果间距小于规定间距100MM,也应采用金属导线相互桥接,并采用等电位处理方法,避免反击。 。室内电子设备等电位的连接方法应一点接地,不宜串联,以免产生干扰。

6、处理设备屏蔽的问题:屏蔽的作用是防止雷电感应对电子设备的干扰。根据对象不同,屏蔽分为房屋屏蔽、管道屏蔽和设备屏蔽三种。屏蔽效果与材料的导磁率、材料的厚度和尺寸、网格的大小有关。网孔越少,材料越厚,材料的导磁率越好,屏蔽效果越好。因此,房屋屏蔽最好采用无间隙屏蔽,这样屏蔽效果最好。如果不能实现全屏蔽,则所用金属材料的网孔越密越好。对于第二种管道屏蔽,整段管道应有良好的金属连接,不应有间隙造成漏磁。另外,头端和尾端均应良好接地。若距离过长,中间也应接地一次。对于电子设备的屏蔽,设备的金属外壳应有一处接地。如果设备太大,应两点接地。接地线直径应>6mm2。

7、电缆敷设问题:电缆最好采用埋地铁管敷设。电缆井宜设计在建筑物的几何中心。室内电缆布设应避开外墙、梁柱等雷电流集中流动的地方,避免对电缆产生较大干扰。同样,电子设备也应放置在距离外墙、梁有一定安全距离的地方。

8、供电形式:最好的供电形式是TN-S系统。供电线路中最好引入埋地铁管。 N线和PE线反复接地引出,电源设有避雷器。

接地钢结构网规格型号_钢结构接地网_钢结构房屋接地网设计规范

9、各种信号线路上安装信号避雷器的问题:选择信号避雷器的要求是工作频率合适、传输功率高、插入损耗低、检测系数小、雷电流量大、响应时间快、残压低的信号避雷器。同时避雷器应良好接地。

我对防雷和接地了解更多了钢结构接地网,(*^__^*)呵呵...

您想看的: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