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林教授: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北京学者,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
- admin
- 2025-03-06
- 钢结构资料库
- 1035浏览
- 0评论
张爱林为男性,是教授且担任博士生导师,是土木工程学科的带头人。他是北京学者,还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的负责人,亦是北京市高层和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工程中心的主任。在近十年间,他主持并参与了 20 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他已获得 90 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表了 200 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近百篇为 SCI、EI 论文。主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及北京市地方标准9部。
主讲《土木工程概论》《材料力学》《高层建筑结构》《钢结构》《结构优化设计》《工程结构可靠性》《现代预应力钢结构》等课程,授课对象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荣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指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 60 余人次,其中两次获得全国钢结构创新竞赛一等奖钢结构体系,还获得全国互联网+大赛铜奖等。已培养出 130 名博士和硕士。其中有两名博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有五名硕士获得了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以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有一名博士生获得了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同时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在现代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体系创新方面。建立大跨度多次预应力钢结构的优化设计理论,以此来解决几何与性态变量协同优化方面的难题。发明了大跨度预应力弦支穹顶、整体张拉索穹顶以及装配式脊杆环撑索穹顶等新的体系和新型节点。完成了典型新体系的模型试验,进而解决了相应重大标志性工程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突破了国际上无法实现大跨度的核心技术瓶颈,建成了世界上首个大跨度(93 米)弦支穹顶以及国内首个大跨度(72 米)索穹顶。凭借自主创新、刚柔并济、轻盈优美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和标准规范,引领了我国预应力钢结构的创新发展。
在现代高层钢结构体系的创新领域,建立了一种空间刚架结构优化设计模型和方法,此模型和方法是基于整体稳定约束的;还建立了高层钢结构动态可靠性评定的实用方法;同时也建立了高强螺栓装配节点钢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2011 年开始在国内率先进行工业化装配式高层钢结构新体系的研究。先后研发了装配式斜支撑法兰连接钢框架等多种快速装配式新体系。突破了传统竖向构件焊接连接的约束瓶颈。成果被应用于一批典型示范工程。实现了高强螺栓在现场的快速装配建造。做到了无污染、无垃圾钢结构体系,实现了绿色施工,节能环保。推动了传统建筑行业向高质量工业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创新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多项重大重点工程,包括我国自行研制的首台 3200 米钻机前开口井架、北京奥运会羽毛球比赛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鄂尔多斯伊旗体育中心、全运会盘锦体育中心、成都博物馆、首师大附中北京副中心校区教学楼。DISCOVERY 频道对张爱林教授的自主创新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
张爱林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若要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共创和谐网络环境。
转载请注明 : 文章转载自 » 麦子二手钢结构 » 钢结构资料库 » 张爱林教授: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北京学者,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