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阻尼比取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详解与实施指南
- admin
- 2025-02-25
- 钢结构资料库
- 724浏览
- 0评论
可剪辑修改
精选文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0年12月1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告
第609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公告
批准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成为国家标准,其编号为 GB50011-2010,从 2010 年开始实施。
从 12 月 1 日开始执行。其中包含第 1.0.2 条、第 1.0.4 条、第 3.1.l 条、第 3.3.1 条、第 3.3.2 条、第 3.4.1 条、第 3.5.2 条、第 3.7.1 条。
3.7.4 这一项,3.9.1 这一项,3.9.2 这一项,3.9.4 这一项,3.9.6 这一项,4.1.6 这一项,4.1.8 这一项,4.1.9 这一项,4.2.2 这一项,4.3.2 这一项,4.4.5 这一项,5.1.1 这一项
5.1.3 这一项,5.1.4 这一项,5.1.6 这一项,5.2.5 这一项,5.4.1 这一项,5.4.2 这一项,5.4.3 这一项,6.1.2 这一项,6.3.3 这一项,6.3.7 这一项,6.4.3 这一项,7.1.2 这一项
7.1.5 这一项;7.1.8 这一项;7.2.4 这一项;7.2.6 这一项;7.3.1 这一项;7.3.3 这一项;7.3.5 这一项;7.3.6 这一项;7.3.8 这一项;7.4.1 这一项;7.4.4 这一项;7.5.7 这一项
7.5.8 这一情况;8.1.3 这个点;8.3.1 那一处;8.3.6 此部分;8.4.1 该内容;8.5.1 这般情况;10.1.3 这样的条目;10.1.12 那个部分;10.1.15 此类情况;12.1.5 这般情形;12.2.1 那种状态
12.2.9 条属于强制性条文,必须要严格地执行。原来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 GB50011-2001 。
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0年5月31日
前言
本规范依据原建设部的相关规定。原建设部曾印发了(2006 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本规范是基于此而制定的。
依据(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 号)的相关要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相关单位一起进行了相关工作。
关的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研究单位和教学单位都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展开了相关工作。设计单位进行相关设计工作;勘察单位进行勘察工作;研究单位进行研究工作;教学单位进行教学工作。这些单位都对该规范进行了涉及。
修订而成。
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对 2008 年汶川地震的震害经验进行了总结,并且对灾区的设防烈度进行了相关工作。
进行了调整,增添了关于山区场地的相关内容、框架结构填充墙的设置情况、砌体结构楼梯间以及抗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构造施工有要求的强制性条文,对装配式楼板构造以及钢筋伸长率的要求进行了提高。自此之后,
可剪辑修改
精选文档
开展了专题研究以及部分试验研究,并且对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包含汶川大地震)进行了调查总结。
川地震的经验教训被采纳,地震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被接纳,同时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以及
进行工程实践,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向有关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科研单位、教学单位以及抗震方面的相关单位征求意见。
管理部门提出了意见,此意见经过了反复的讨论,经过了反复的修改,经过了反复的充实,还经过了试设计,最后经过了审查并定稿。
可剪辑修改
精选文档
本次修订后包含 14 章以及 12 个附录。在 2008 年局部修订规定得以保留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补充了对于 7 度设防(0.15g)的抗震措施规定,也补充了对于 8 度设防(0.30g)的抗震措施规定,这些规定是按照《中》来的。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对设计地震分组进行了调整;对土壤液化判别公式进行了改进;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存在阻尼调整参数,钢结构有其阻尼比,还有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并且存在隔震措施。
计算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并且补充了大跨屋盖建筑在水平和竖向方面的地震作用。
计算方法提高了抗震设计要求,具体而言是提高了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对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要求。
规定了钢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并对其抗震措施进行了相应调整;对多层砌体房屋进行了改进;
混凝土抗震墙房屋的抗震措施;配筋砌体房屋的抗震措施;隔震房屋的适用范围得以扩大;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得以扩大。
使用范围;增添了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原则,还有关于大跨屋盖建筑、地下建筑、框排等方面的内容。
架厂房的抗震设计规定,钢支撑一混凝土框架的抗震设计规定,以及钢框架一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设计规定。
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内容。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本规范,同时负责对其中的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中国建筑科学也参与其中。
研究院承担着对具体技术内容进行解释的工作。在执行期间,各个单位要把工程实践与这项工作结合起来,并且要认真对待。
总结经验,然后把意见和建议寄送到北京市北三环东路 30 号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标。
管理组的地址是邮编 100013,其邮箱为 GB50011-cabr@163.com ,该管理组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相关。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有: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还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以及中国建筑标。
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以及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北院、中国建筑东北院、华东建筑设计
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以及新的相关机构等。这些机构在相关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各自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它们为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建筑设计研究院,云南省有设计院,四川省有建筑设计院,深圳市有建。
筑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中国机械工业集。
团公司、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还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浙工大。
江大、重大、云大、广大、大连理工、北工大
主要起草人:黄世敏王亚勇(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
丁洁民方泰生邓华叶燎原冯远吕西林刘琼祥李
亮李惠李霆李小军李亚明李英民李国强杨林德
苏经宇肖伟吴明舜辛鸿博张瑞龙陈炯陈富生欧
进萍郁银泉易方民罗开海周正华周炳章周福霖周锡
元柯长华娄宇姜文伟袁金西钱基宏钱稼茹徐建
徐永基唐曹明容柏生曹文宏符圣聪章一萍葛学礼董
津城程才渊傅学怡曾德民窦南华蔡益燕薛慧立戴国
莹
薛彦涛
可剪辑修改
精选文档
主要审查人:徐培福吴学敏刘志刚(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
刘树屯李黎李学兰陈国义侯忠良莫庸顾宝和
高孟谭黄小坤程懋堃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主要符号………………………………………………3
3基本规定…………………………………………………6
3.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6
3.2地震影响…………………………………………6
3.3 场地和地基……………………………………………7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的布置具有一定的规则性。 建筑形体的布置有其规则性。 建筑构件的布置也有其规则性。 这些规则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具体而言,涉及到建筑形体及其构件的布置等方面。 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这种规则性在相关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对建筑的设计、施工等环节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在建筑的外观、内部空间布局等方面都能体现出这种规则性。 这种规则性使得建筑更加稳定、安全且美观。 它是建筑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对于建筑的使用者来说,也能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总之,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不容忽视。 它在建筑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价值。
3.5 结构体系…………………………………………11
3.6 结构分析…………………………………………12
3.7 非结构构件………………………………………………13
这两种设计在 14 相关内容中有所提及。
结构材料与施工方面的内容如下:一是……;二是……;三是……;……;十四是……。
抗震性能化设计应用于建筑领域。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为 17 。
4 场地、地基和基础…………………………………………18
4.1 场地…………………………………………18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21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的相关内容位于 23 处。
4.4 桩基………………………………………28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31
5.1 一般规定…………………………………………31
水平地震作用需要进行计算,其相关内容在 35 页。
竖向地震作用需要进行计算,具体的计算内容在 41 页。
5.4 截面抗震验算……………………………………42
5.5 抗震变形验算……………………………………43
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48
6.1 一般规定……………………………………48
6.2 计算要点……………………………………54
6.3 框架具有基本的抗震构造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在相关的规定中,其具体内容为 60 。
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为………此措施对应着 66 这一数值。
框架 - 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是 69 。
板柱 - 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有相应要求,其相关内容在………70 处。
简体结构的抗震设计有相关要求。这些要求在 7l 处有所体现。
多层砌体房屋以及底部框架砌体房屋………74
7.1 一般规定……………………………………74
7.2 计算要点………………………………79
多层砖砌体房屋存在抗震构造措施,其相关内容在………84 处。
多层砌块房屋存在抗震构造措施,其相关内容在 89 处。
可剪辑修改
精选文档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为 7.5。该抗震构造措施在 91 处有相关内容。
多层的钢结构房屋以及高层的钢结构房屋
8.1 一般规定………………………………96
8.2 讣算要点……………………………………98
钢框架结构具有抗震构造措施,其具体内容为 104 。
8.4 钢框架的抗震构造措施以及中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分别如下:107
8.5 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具有抗震构造措施,其抗震构造措施位于 109 处。
9 单层工业厂房………………………………………112
单层的钢筋混凝土柱构成的厂房,其相关情况为 112。
9.2 单层钢结构厂房…………………………………l23
9.3 单层砖柱厂房……………………………………130
10 空旷房屋和大跨屋盖建筑………………………………135
10.1 单层空旷房屋…………………………………135
10.2 大跨屋盖建筑…………………………………138
1l 土、木、石结构房屋……………………………143
11.1 一般规定………………………………………l43
11.2 生土房屋………………………………………l44
木结构房屋。其相关内容在 l46 处有提及。
石结构房屋为……l47
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l49
12.1 一般规定………………………………………149
房屋隔震设计包含特定要点。
房屋消能减震设计有其要点,具体如下:l56
13 非结构构件………………………………………160
13.1 一般规定………………………………………160
基本计算要求为 160 。
建筑的非结构构件有其基本的抗震措施,这些措施在第 162 页有详细说明。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支架有基本抗震措施,具体如下:………l66
14 地下建筑………………………………………………168
一般规定,具体内容在 l68 处。
14.2 计算要点…………………………………………l68
抗震构造措施以及抗液化措施。具体情况为………170 。
附录 A 包含了我国主要城镇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以及设计地震分组等相关信息,其数量为 172 。
附录B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l9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在附录 C 中。它具体为……195
附录D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l97
附录E转换层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201
附录 F 对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的抗震设计有要求,这些要求为 203。
附录 G 中包含钢支撑 - 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以及钢框架 - 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要求…………………….212
附录H多层工业厂房抗震设计要求………………………216
附录J 单层厂房横向平面排架地震作用效应调整………224
附录K单层厂房纵向抗震验算……………………228
可剪辑修改
精选文档
附录L隔震设计简化计算和砌体结构隔震措施…………234
附录M实现抗震性能设计目标的参考方法………………240
本规范存在用词说明,其具体情况如下:……247
引用标准名录,其数量为 248。
条文说明:其具体内容在 249 处呈现。
1 总则
为贯彻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建筑工程和防震减灾方面的法规,并且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针能让建筑经过抗震设防后,降低建筑所遭受的地震破坏程度,防止人员出现伤亡情况,减少经济方面的损失。
制定本规范。
按照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基本抗震设防目标如下:遭遇低于本地相应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遭遇相当于本地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遭遇高于本地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在考虑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会受到损坏,或者即便有损坏也不需要进行修理就可以继续使用。
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会出现损坏情况,不过经过一般处理后,
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若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不会导致;当遇到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作用时,不会致使;在遭遇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情况时,不会引发;当受到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冲击时,不会造成。
建筑出现倒塌情况或者发生会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对于有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专门要求的建筑,在进行相关操作时应当采取相应措施。
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抗震设防烈度达到 6 度及以上的地区,其建筑需要进行抗震设计。 6 度及以上抗震设防烈度地区的建筑,必须开展抗震设计工作。 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及以上的地区的建筑,一定要进行抗震设计。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适用地区为抗震设防烈度 6 度、7 度、8 度和 9 度地区,包括上述地区的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以及
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对于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能够运用本规范所规定的基本方法。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 9 度的地区的建筑,还有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这些建筑的抗震设防有相关规定。
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本规范中的“6 度、7 度、8 度、9 度”指的是抗震设防烈度分别为 6 度、7 度、8 度、9 度。
9 度”的简称。
抗震设防烈度需要依据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并颁发的文件(图件)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应是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来确定的。
地震基本烈度(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所对应的烈度值)。
建筑的抗震设计,一方面要符合本规范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抗震设防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遭遇地震时,建筑物等结构所应具备的抗震能力的等级标准钢结构阻尼比取值,它反映了该地区在设计建筑物时需要考虑的地震强度水平。
国家规定有特定权限,经此权限批准后,能成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所依据的地震烈度。通常情况下,
取50 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抗震设防的标准。
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包括抗震设防烈度,也包括设计地震动参数,还包括建筑抗震。
震设防类别确定。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地震动参数的区划图;关于地震动参数的区划图;涉及地震动参数的区划图;与地震动参数相关的区划图
以加速度来表示地震作用的强弱程度,把地震动参数当作指标,将全国划分成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各不相同。全国依据地震动参数被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些区域是以加速度所表示的地震作用强弱程度即地震动参数为指标划分出来的。以加速度表示的地震作用强弱程度即地震动参数作为指标,全国被划分成了各不相同的区域。
同抗震设防要求区域的图件。
地震所产生的作用。 地震引发的作用。 地震导致的作用。 地震给予的作用。 地震致使的作用。 地震造成的作用。 地震带来的作用。 地震形成的作用。 地震诱发的作用。 地震激发的作用。 地震引发出来的作用。 地震引致的作用。 地震引出的作用。 地震催动的作用。 地震催动出来的作用。 地震催动引致的作用。 地震催动引出的作用。 地震催动形成的作用。 地震催动造成的作用。 地震催动带来的作用。 地震催动引发的作用。 地震催动引发出的作用。 地震催动致使的作用。
地震动会引起结构的动态作用,其中包含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设计地震动的相关参数。具体来说,就是地面运动的设计参数。
可剪辑修改
精选文档
抗震设计所使用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以及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
速度。
设计与地面运动相关的基本加速度
50 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设计地面运动的特征周期。
抗震设计所使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其中反映了地震震级、震中距以及场地类别等相关因素。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抗震设计中被运用,它能体现出地震震级方面的情况,也能体现出震中距的情况,同时还能体现出场地类别等方面的因素。 抗震设计所依据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把地震震级、震中距以及场地类别等因素都反映了出来。
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简称特征周期。
2.1.8 场地site
工程群体所在的地方,有着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涵盖了厂区、居民小区以及
自然村或不小于1.0k ㎡的平面面积。
建筑的抗震概念设计。 关于建筑的抗震方面的概念设计。 对于建筑进行抗震的概念性设计。 从概念上设计建筑的抗震性能。 以概念为导向进行建筑的抗震设计。 围绕建筑的抗震展开概念性设计。 基于概念来设计建筑的抗震部分。 从概念角度对建筑的抗震进行设计。 依据概念进行建筑抗震方面的设计。 以概念层面来设计建筑的抗震事宜。 从概念层面着手进行建筑的抗震设计。
依据地震灾害以及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那些基本设计原则与设计思想,来开展建筑方面的工作以及
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对于抗震所采取的措施。
抗震设计内容除了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之外,还包含抗震构造措施。
这些抗震构造措施的细节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依据抗震概念设计的原则,通常情况下无需进行计算,然而对于结构以及非结构的各个部分,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各种细部要求。
2.2 主要符号
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
Ek
、F
Evk
——结构总水平、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G
eq
地震时,有结构(构件)的重力荷载代表值,还有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ω
——风荷载标准值;
——地震作用效应(弯矩、轴向力、剪力、应力和变形);
S——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作用、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M——弯矩;
N——轴向压力;
V——剪力;
P——基础底面压力;
μ ——侧移;
ζ ——楼层位移角。
2.2.2 材料性能和抗力
K——结构(构件)的刚度;
R——结构构件承载力;
f、f
、f
——各种材料强度(含地基承载力)设计值、标准值和抗震设计
值;
[ζ ]——楼层位移角限值。
2.2.3 几何参数
A——构件截面面积;
——钢筋截面面积;
B——结构总宽度;
可剪辑修改
精选文档
H——结构总高度、柱高度;
L——结构(单元)总长度;
a——距离;
、a
‟——纵向受拉、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边缘的最小距离;
b——构件截面宽度;
d——土层深度或厚度,钢筋直径;
h——构件截面高度;
l——构件长度或跨度;
t——抗震墙厚度、楼板厚度。
2.2.4 计算系数
α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α
max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α
vmax
——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γ
、γ
、γ
——作用分项系数;
γ
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计算系数;
ε ——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的增大或调整系数;
λ ——构件长细比,比例系数;
ξ ——结构(构件)屈服强度系数;
ρ ——配筋率,比率;
φ ——构件受压稳定系数;
ψ ——组合值系数,影响系数。
2.2.5 其他
T——结构自振周期;
N——贯入锤击数;
lE
——地震时地基的液化指数;
ji
——位移振型坐标(j 振型 i 质点的 x方向相对位移);
ji
——位移振型坐标(j 振型 i 质点的 y方向相对位移);
n——总数钢结构阻尼比取值,如楼层数、质点数、钢筋根数、跨数等;
υ
se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Φ
ji
——转角振型坐标(j 振型 i 质点的转角方向相对位移)。
3 基本规定
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所有抗震设防的建筑都应依据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来进行相关操作。 抗震设防的建筑应当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进行规定和实施。 抗震设防的各类建筑需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来予以落实。
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除本规范有具体规定外,乙类建筑可以;丙类建筑可以;丁类建筑也可以。
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3.2 地震影响
建筑所在地区所遭受的地震方面的影响,应当采用与抗震设防烈度相适应的设计基本地震。
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表征。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要符合表 3.2.2 的规定。
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 的地区内的建筑,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30g 的地区内的建筑,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
可剪辑修改
精选文档
应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7 度和8 度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可剪辑修改
精选文档
表3.2.2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 9
设计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有 0.05g,还有 0.10(0.15)g,以及 0.20(0.30)g 和 0.40g。
注:g为重力加速度。
地震影响的特征周期需依据建筑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以及场地类别来确定。
规范的设计地震分为三组。其特征周期需按照本规范第 5 章的相关规定来采用。
我国主要城镇(包括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的中心地区,其抗震设防烈度以及设计基本情况如下: 我国主要城镇的中心地区有抗震设防烈度; 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的中心地区也有抗震设防烈度; 这些城镇中心地区还有设计基本情况。
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届的设计地震分组,可按本规范附录A采用。
3.3 场地和地基
选择建筑场地时,要依据工程的需求,同时要考虑地震活动的情况,还要兼顾工程地质以及地震地质的相关因素。
有关资料对不同地段进行了综合评价,包括对抗震有利的地段、一般的地段、不利的地段以及危险的地段。对于不利地段,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提出要避开相关要求;若无法避开,就应当采取有效的举措。对于那些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类和乙类建筑。
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建筑场地属于 I 类时,对于甲类建筑和乙类建筑,应是可以依旧按照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来进行相关操作。
应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于丙类建筑,允许按照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来进行设计等相关操作。
应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也需按照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来执行。
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场地若为Ⅲ类或Ⅳ类,对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 的地区,对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30g 的地区
除本规范有特别规定外,宜按照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且加速度为 0.20g 时进行抗震;宜按照抗震设防烈度为 9 度且加速度为 0.40g 时进行抗震。
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3.3.4 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把它安放在性质截然相反的地基处。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一部分采用天然地基,而另一部分采用桩基;当要采用不同的基础类型时
当基础埋深有显著不同时,应当依据地震时两部分地基基础的沉降差异,在基础之上。
部结构的相关部位采取相应措施。
地基如果是软弱黏性土、液化土或者新近填土,形成了严重不均匀土,那么在地震时
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其他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
3.3.5 山区建筑的场地和地基基础应符合下列要求:
山区建筑场地勘察需要有边坡稳定性的评价,同时要给出防治方案的建议;要依据地质以及地形等情况来进行。
形条件和使用要求,因地制宜设置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边坡工程。
边坡设计要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 的相关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若要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共创和谐网络环境。
转载请注明 : 文章转载自 » 麦子二手钢结构 » 钢结构资料库 » 钢结构阻尼比取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详解与实施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