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钢结构资料库 > 正文内容

光伏车棚自平衡拉杆系统结构概念解析与林同棪大师结构概念与体系读后感

此前在光伏车棚结构方案比选时,涉及到一种结构体系,即自平衡拉杆系统。这个结构体系看似简单钢结构雨棚,却隐藏着不少结构概念。现在仔细挖掘,其实别有一番风味!生活就像这样,并非只有高光时刻,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更多的是苦楚与孤独。我们应当学会在朴素无华中寻得峰回路转的那份甘甜。你我都是普通人,何必自寻烦恼呢。

尘埃已经落定,我打算好好地翻阅一下林同棪大师的《结构概念与体系》这本书。我想要追忆起十多年前那种懵懵懂懂的感觉,去寻找当时的激情澎湃,追寻大师在书中所描绘的结构概念。

峰回路转,我打算用心多读些书,且不分类别。回想起来,毕业后确实没正经读过几本专业之外的书。我一直苦苦追寻的专业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呢?如此功利地学习,竟然迎来了这个行业真正的寒冬!这是多么讽刺和可笑啊。

云淡风轻,我想好好陪陪家人。我要收回那副仿佛永远长不大的稚嫩与臭脾气。在这里用心投入,才可能获得更多更好的正向反馈。

NO.1 结构体系

一个完整的结构通常至少需要有以下几大元素:有基础,有竖向构件,还有水平构件,这些构成了主干部分,而其他的部分就如同枝叶。我们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保证主体平衡的基础上,让枝叶变得更加“茂盛”,可以是像花枝招展那样,相互争奇斗艳;也可以是温文尔雅的样子,她红就由她红,她艳就由她艳。

室外雨棚可被视为一个典型的结构小品。结构就是建筑,所见的就是所得。因此,怎样做到轻巧落地是结构工程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除了主要的梁柱承重构件之外,我们会添加一些拉/压杆,以寻求新的内部平衡。

对以上几种方案进行计算分析,从构件应力角度比较不同,可看出方案一在该维度是最优的;从构件变形角度比较不同,也能看出方案一在该维度是最优的。柱底反力皆相同,这验证了拉压杆只是改变了体系内部的内力,而对柱脚没有帮助。

钢雨棚结构吊装方案_钢结构雨棚_钢雨棚结构特点

独柱悬挑的受力情况简单且明确,然而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结构体型的优化。道理其实很直观钢结构雨棚,当你抱着小孩时,往往会下意识地通过微微后仰来调整重心,以保持新的平衡。这就如同结构概念设计中广为人知的那样,要确保结构的质心与刚心尽量重合,这是为了解决结构的扭转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荷载中心与结构抵抗能力相吻合的问题,同时要解决不平衡荷载的倾覆问题。

立柱倾斜一定角度后,能看出拉压杆应力变化较小。主要是下柱应力有了较大改变,从 612 减小到了 464。柱底弯矩也从 128 减小到了 100。总体来看,减小幅度约 25%,效果较为明显。仅改变下体型,没想到效果竟如此显著,这不比单纯去抠应力比更让人畅快吗?而且建筑佬或许更喜欢这种“姿态变化”的体态,哈哈!

NO.2 荷载不利布置

在结构静力手册中有一个篇幅是关于活荷载的不利布置的。常用的软件像 pkpm 或者 yjk 实际上也具备活荷载不利布置的黑匣子选项。很多人知晓可能有这么回事,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容易忽视它的存在。这样一来,被遗忘的角落或许会让你感到害怕、难以入眠。想想那些轰然倒塌的结构不正是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发生的吗?

为什么要考虑荷载不利布置呢?因为对称的荷载在某些效应方面是能够彼此相互平衡的。而荷载的不利布置则是由于不均匀性,从而导致了体系出现不平衡的情况。

拉压杆体系

对于位移控制,我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其一为竖向最大挠度,其二为水平向最大侧移。不同的结构以及不同的规范,其对应构件控制的变形限值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变形需要看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这便是要理解构件控制变形的内涵所在。

钢雨棚结构吊装方案_钢结构雨棚_钢雨棚结构特点

拉杆需注意张紧也就是刚度。若不注意,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曾见过现场拉杆有下垂现象,就像预应力梁忘记张拉一样,这与设计假定差异很大。所以在拉杆设计时,一定要保证拉杆有效。一是实际受力要作为拉杆,不能考虑受压刚度;二是施工要按拉杆的要求处理。若拉杆失效,受力体系就会发生变化。

计算假定与实际施工是否相符一直是施工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例如,像上面提到的刚接与铰接边界条件的情况,以及拉杆设计预张力失效的情况等。

结构敏感性

结构敏感性分析主要从刚度方面入手。其思路与控制挠度相同,主要将关注点放在横梁顶点的位移以及柱顶的最大侧移上。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以下几个特征:

梁的竖向挠度控制并非是梁自身。实际上起作用的是柱以及拉杆的刚度。因此,当出现竖向挠度不够的情况时,不应该优先考虑加大梁的截面尺寸。因为这样做不仅不经济,而且改善效果也不明显。

柱脚斜杆对结构侧向刚度有影响。无斜杆结构是完全悬臂柱方案。斜杆能使柱敏感系数降低 50%。显然,拉杆方案更经济有效。

柱倾斜方案在侧移维度的构件敏感系数比竖向方案小,柱倾斜方案在竖向变形维度的构件敏感系数也比竖向方案小,这说明该方案是有效的。

综上,我们再次验证了拉压杆的存在仅仅解决了结构体系内力分配的问题。对于整个系统而言,它依然属于一个“悬臂柱”。我们从荷载传递角度或者力流角度来进行分析与设计,或许会使我们的设计更为高效。

您想看的: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